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二)

编辑: 张娜发布时间:2020-01-07

  二、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开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围绕在五常开发区提档升级、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做强生态文旅产业、提高民生福祉上走出新路子,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解放思想、整顿作风、优化环境,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龙江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市政府统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控,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必然要求,更是重大责任使命。要提高政治站位,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为全市发展守住底线。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坚持决战决胜的思想,进一步压实落靠工作责任,全力做好国家和省市反馈各类问题整改。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继续落实教育、医疗等扶贫政策,建立健全住房、安全饮水长效管理机制,兜住政策保障底线。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跟踪监测,落实贫困人口防贫机制,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现象发生,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城关镇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抓好秸秆禁烧,严控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落靠各级河湖长管理责任,开展“河湖清四乱”等“回头看”行动。系统治理水污染,完成拉林镇、山河镇、五常镇水源地环境整治。做好黑土地保护试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力争实施测图配方施肥12万亩、施用有机肥8万亩。做好磨盘山水源地环境保护,认真总结水源地治理经验,运营维护好磨盘山污水收集转运系统。统筹山林湖田草系统治理,严厉打击毁林毁草开荒、非法取土、采砂、采石等破坏自然资源行为,保护好五常绿水青山。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认识,加强和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新增债务符合政策及城市发展需要、旧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紧盯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加强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方面的风险摸底排查和舆情监测预警,完善应对预案,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违法犯罪,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提升行动,加强药品零售企业监督检查,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建立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日常管控机制,聚焦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建筑工程、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推进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坚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农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新格局,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资2.6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计划投资3.7亿元,启动龙凤山灌区现代化建设,实施拉林河治理、冲河治理、龙凤山水库应急消险等工程项目8个。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计划投资700万元,提档升级农业物联网中心,运用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对“一区一带一园”进行精准管控。强化秸秆“五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加快物流节点向村级拓展,降低农业生产综合成本。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林业、水利、供销等各项改革。严格落实全省“百村千社万户”示范典型三年培育计划,重点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20个以上,扩大农业机械、土地托管、粮食产后等环节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深入推进五常大米产业提升工程。坚持“品种+品质+品牌”的发展理念,完成编制《五常大米发展规划》。优化种源建设,加快五优稻四号提纯复壮及新品种研发应用。保护生产环境,以打造两河流域绿色经济产业带为契机,申请一般债券5.54亿元,开展拉林河、牤牛河流域沿线的17个乡镇环境综合治理,清河障、固堤防、修生态,坚决保护好五常大米的土壤和水源品质。推行五常大米地方标准,持续加大水稻统防统治力度,有机水稻发展到100万亩。深入推进五常大米产业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溯源防伪体系,修改大米协会章程,规范产地证明商标使用权,加强对五常大米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域内外掺混、冒充五常大米行为。创新五常大米品牌营销,搭建平台开展高端定制,建设民生银行等知名企业稻米基地,扩大销售渠道。完善官方旗舰店线上线下布局,让更多消费者认知并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加快五常大米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从长远推进五常大米保真销售,推动定价权建设,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创新大米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大米集团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对大米品牌、大米资源的有效整合,延长五常大米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五常大米打造成为国际农产品一流品牌。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南药、中稻、北菜发展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扩大优质水稻、粘甜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杂粮、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面积,新增水稻面积10万亩,鲜食玉米基地2万亩,优质大豆基地10万亩,杂粮杂豆等1万亩,蔬菜1万亩、大果榛子1万亩。积极落实哈尔滨市《关于加快现代中草药体系的意见》,科学合理规划中药产业布局,新建道地药材基地2万亩。突出发展“两牛一猪一禽”,推广“饲料本土生产+集中规模养殖+粪污环保还田”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引进牧原集团等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基地扩规模、提标准,加快粮变肉、草变乳,实现过腹增值,补齐现代畜牧业发展短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引进特色农林产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推进三产融合,带动种植结构调整,建设“一村一品”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10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注重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把干净整洁有序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要求,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补齐农村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等短板。建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完成63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计划三年改厕5万户,村级保洁长效机制基本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计划投资2亿元,新建改造饮水工程171处,铺设管网300万延长米,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大力推进乡村绿化,计划投资1262万元,完成78个村屯绿化2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

  (三)坚持实施“十百千”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构建“4+4”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打造十亿级旅游产业、百亿级现代医药产业、千亿级大米产业为目标,抓招商、抓项目、抓投资,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双增。我市经济结构最突出的矛盾是第二产业占比低,要加快补齐工业短板,推动工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效提升。要坚持项目牵动和投资拉动并重,存量生成与增量引进同步,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做大存量,扶持葵花药业、松鹤制药等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启动《五常市规上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规上企业发展到120户。盘活存量资源,推动经开区4户僵尸企业再利用、再开发,为新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着力培育增量,突出抓龙头、抓产业链、抓集群、抓配套、抓园区,围绕米、酒、药、菜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强链、补链,提升价值链。紧紧抓住产业链龙头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提质增效;针对链条上薄弱环节,补足缺链,将链上的“原字号”产品吃干榨净;针对产业链短情况,引进高附加值项目,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开发区改革,将黑龙江省牛家经济开发区更名为黑龙江五常经济开发区,借鉴哈尔滨新区经验,研究开发区管理体制、薪酬制度改革,加速资金、土地、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提升园区转型发展动力。完善开发区功能配套,探索建设工业标准化厂房,推进开发区集中供热、供气,提高经开区配套能力。统筹开发区与牛家镇建设,争取将牛家镇列入省级经济发达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狠抓产业项目建设。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向产业项目建设再聚焦再加力。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落地一批”的要求,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地图,全市总动员,压实招商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招商之冬”活动,力争谋划、储备项目100个,协议引资额88亿元。积极对接在谈项目,密切跟踪红星美凯龙家居、北京依良丰泰大米雪饼、健力宝功能性饮料、北京工业大麻深加工、协和风力发电等35个项目,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督办、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办理五常市垃圾焚烧发电、美君药业厂区扩建、金禾米业升级改造等8个项目用地、环评等要件,力促项目早日开工;严格落实哈尔滨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三年攻坚战要求,围绕开工项目抓竣工、抓投产,紧盯项目开工率、投资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葵花医药物流园、苏酒集团五常大米酒二期、名人食品精酿特色啤酒、嘉柏吉粮油、忆江南玉米深加工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

  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和国务院税收体制改革趋势,同时发挥好“三驾马车”平衡拉动作用,补齐三产短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发挥凤凰山旅游引领作用,推动与山河屯林业局林地共建,支持凤凰山旅游深度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凤凰山旅游的美誉度。引进杭州千岛湖发展集团,积极推进“鱼旅”融合发展,唤醒沉睡的龙凤湖旅游资源。依托乔府大院“旅游+农业”模式,规划稻乡旅游路线,编制五常稻乡旅游地图,将45座湖45个村庄规划打造成乡村游示范点。围绕“第三届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五常大米节”,集成各类旅游要素,叫响五常旅游品牌,力争把五常打造成哈尔滨四季旅游的第一后花园。围绕假日经济、夜经济,打造特色街区,升级改造步行街,充分释放消费潜能和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拉动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五常”在全国的知名度,注册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农林产品,探索建立五常森工农林产品销售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五常农林产品买东北、卖全国,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发挥杜家镇七一村、马云“我的一亩田”示范效应,推进淘宝村建设,扩大淘宝村对农林产品的销售规模。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建设,扶持顺丰等物流园区成长,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全力改善营商环境。坚持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最多跑一次力争达到95%以上,探索“一枚公章管审批”,推进落实“办事不求人”。引进“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挥哈尔滨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中心载体作用,引进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落实减费降税政策,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规范和加强征地拆迁、国有土地收储,建立水、电、路、气配套联动机制,开通大项目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全面提升大项目落地审批服务效率。

  (四)坚持统筹城乡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之城。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新品质。

  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规划先行,启动编制“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施房地产开发20万平方米。用好国家老旧住宅改造政策,改造老旧小区13.3万平方米。加快城乡道路体系建设,计划投资5700万元,新建雅臣中学北路等规划道路4条,改造文化路南段等道路10条10万平方米,铺装步道板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26盏,打通东北环路,缓解主干路网交通压力。积极争取科铁高速五常段立项,加快吉黑高速五常过境段建设,对8个乡镇破损路面和54座危桥进行升级改造,方便群众出行。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计划投资5258万元,完成小山子镇、龙凤山镇等4个乡镇电力设施改造,提高农村用电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实施东环路、金山大街西段景观带建设工程,栽植乔灌木8000株,花卉1.1公顷。维修整饰破损城市家具,提档升级商业牌匾,建设雅臣路示范街区。系统整治城区交通拥堵,实行信号灯多时段、多方案、绿波协调联动,规范出租车、快递外卖车辆管理,专项整治车不让人、行人不守信号行为。规划规范静态交通,施划停车位,严厉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行为。增加环卫投入,新建水冲式公厕4座。加大城管执法力度,重拳整治违法建设行为,加强露天烧烤、市场摊区、噪声扰民等城市乱象和顽疾治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完善价格生成、行业自律、信用评价和监管机制,解决老旧小区及弃管小区物业管理问题。强化冬季保煤供暖,提高城市供热安全性稳定性,让群众住上暖屋子。

  打造卫星城镇。发挥哈长城市群节点城市作用,启动编制拉林镇、山河镇卫星城发展规划,实行五常、山河、拉林“三点一线,协同发展”。利用拉林镇交通区位优势、挖掘京旗文化价值,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北部京旗文化名镇;发挥山河镇林地融合优势,改造供水管网,维修破损道路,打造南部商贸物流重镇。进一步提升两镇承载能力,让山河镇、拉林镇成为人口聚集、经济繁荣、带动周边地区,辐射黑吉两省的卫星城。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扎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着眼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内计划培训5000人次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内计划培训农民8000人次。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好残疾人自主创业补助发放,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坚持防治并重,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加强社保、医保等各项保险的扩面参保,强化对社保、医保资金监管,增强各险种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实现应保尽保。突出抓好退役军人安置帮扶工作,全面落实退役军人各项政策待遇。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规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计划招聘教师123名,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推进安家敬老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基本医疗服务,新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加快文体事业发展,计划投资500万元,开展公共体育足球场地建设试点。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强力推动普职协调均衡发展。巩固“四零”承诺成果,践行上学不求人。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大对乡村医疗队伍培训力度,做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计划投资6044万元,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4类56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举办“体彩文化节”、“爱国歌曲大家唱”、“第三届五常大米节文艺专场”等活动,持续丰富群众文体活动。

  (六)坚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平安五常建设。把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基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坚持以“破案攻坚”开路、以“打伞破网”断根、以“打财断血”绝后,以“问题整改”提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追逃追赃工作力度,保持对黑恶势力的高压态势,持续净化社会环境。继续开展各领域行业治乱“回头看”,完善线索摸排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启动二河乡新庄村试点。推进“七五”普法,加强法治教育。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管理,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信用“黑红名单”制度。

  维护信访形势稳定。大力开展“信访攻坚年”活动,坚持市级领导信访值班常态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切实减少信访存量。强化各行业、各领域的规范治理,严控信访增量。全面排查摸清各类矛盾隐患,强化风险研判和源头管控。认真落实“三到位一处理”要求,真正做到诉求合理的问题解决到位。提高对公职人员的管控手段,对内外勾结,怂恿无理上访人越级上访施压政府的一律严肃处理;对无理上访人越级上访的一律严厉打击。

  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抓好源头治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完善全市总体应急预案和行业应急预案。整合应急资源储备,强化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同时,进一步做好统计、档案、地震、气象、外事侨务、国防教育、妇女儿童、双拥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决战全面建成小康、推进全面振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变治理理念,提升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凝心聚力谋发展。加强政治建设,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府公职人员队伍。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创新思路,千方百计落实措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提升能力强素质。加强业务学习,通过实践锻炼和专业培训,增强政府公职人员履职本领,专业人干专业事,切实提高业务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提高政府干部队伍新形势下破解难题、把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优化作风讲效率。我们将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迎着百姓困难走,迎着企业需求走”的作风意识和只争朝夕的效率意识,高效率、快节奏推动政府工作创新和突破,不达目标绝不松劲,不见成效绝不罢休,有效提升政府工作执行力,让“定了干、马上办”蔚然成风。

  (四)廉洁从政树形象。我们将树牢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规范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依法规范权力和资金运行,加大对经济责任、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的审计力度,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不忘初心,激荡满腔豪情;牢记使命,铸就辉煌篇章。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砥砺奋进,狠抓落实,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五常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努力奋斗!

主办:五常市人民政府
承办:五常市融媒体中心
备案:黑ICP备06002765号
黑公网安备 23018402000137号
联系电话:0451-53523349 53522465